首页 > 正文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2022年度重要新闻事件

发布时间:2023-01-13文章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一、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0月中下旬以来,学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师生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盛况,制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方案》,校院两级领导先学领学,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推进党史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深入到基层单位联系点,结合分管领域和实际工作,向师生专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师生。学校党委举办专题培训班,组建宣讲团,全校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利用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二、学校正式揭牌,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2月18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副省长王心富、东营市委书记杨国强出席并致辞,共同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揭牌,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主持会议。会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宣读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函》、省政府《关于设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通知》、省委关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领导班子任职的决定。邓云锋向徐春明颁发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聘书。学校党委书记孟晓雷、院长徐春明做表态发言。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揭牌成立,是省、市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作为一所公办本科高校,学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开启了跨越发展新征程,进入了高质量内涵发展新阶段。

三、师生员工同心战疫,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

2月以来,学校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克服校区人员结构复杂的困难,严格各项工作举措,压实主体责任,统筹做好全年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严格校园管控,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做好人员健康管理,加强应急处置保障,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畅通问题反馈及解决渠道,持续做好暖心服务,开展心理疏导关爱,及时转换线上线下教学,并随时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动态调整防控举措。学校领导、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医护工作者以及后勤服务与安全保卫人员驻校守护,广大师生志愿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为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支持学院就是支持自己、服务学院就是服务大局”,东营市全力推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树立支持学院就是支持自己、服务学院就是服务大局的理念,完善支持举措,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召开了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会议,成立了东营市服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东发﹝2022﹞12号),制定了工作推进方案,落实了责任部门,确定了完成时限,从推动完善省市合建办学体制、支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推动国家级“碳谷”和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打造黄河三角洲人才聚集高地、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等方面全力推进支持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各项工作。

五、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第三批支持高校,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稳步推进

10月 31日,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第三批支持高校遴选结果公示,我校成功入选。在2月24日召开的新学期领导干部大会上,学校分析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定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高端、特色、开放”的办学思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办成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一年来,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及山东省发展战略、石油石化行业和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石油石化的行业特色,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打造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科研创新体系,全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六、引进85名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学校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5月4日,学校召开2022年度人才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并对人才工作提出要求。一年来,学校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步伐,充分利用东营市引才政策,积极探索校地企“共引共育共享”新模式,加快学术领军人才和博士引进,全年引进85名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清华大学等高校“双聘教授”4人。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

七、聚焦“双碳”战略,学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多点突破

学校主动抢抓历史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推动实施科研平台、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服务“双碳”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大局。学校启动“绿色低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布局双碳人才培养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碳交易中心,打造国家级“碳谷”,构建“特色鲜明、高度开放、深度融合”的“一谷四心”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格局。学校联合沿黄九省12所高校,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行动高校创新联盟,并举办联盟首届高端论坛。学校充分发挥徐春明院士及其团队引领带动作用,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并开始实质化运行。作为首批建设的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学校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校规划布局“1+6”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以省级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为核心,辐射带动6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22年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招聘中“双碳”研究方向共50名,占比58.8%。学校2个项目入选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特色项目; 1个中心获批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3个科研平台获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科研实验室获批山东省大数据发展创新平台;1个基地入选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东营市获批的第一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成立黄河三角洲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八、科学布局,明确方向,学校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

9月18至19日,学校召开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审核论证会,以齐鲁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王英龙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莅临学校,对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进行了审核论证。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能源战略、黄河战略、双碳目标以及区域石油石化的重大需求,以优化学科专业体系为突破口,着力探索学科融合发展新机制, 打造“重点突出、交叉融合、开放协调”的三层次学科建设新格局,制定“1+6”学科建设方案及各层次学科建设任务书,形成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重点学科为引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培育学科为支撑,经济管理和教育学2个储备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为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奠定了牢固基础。

九、以专业建设为统领,构建高水平课程体系,学校夯实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学校举办以“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的专业建设研讨会,更新专业建设理念,优化专业建设目标,明确专业建设举措,完善专业建设方案,促进专业在建设理念、一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方面实现提档升级。学校以四新建设为统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出台并实施通识基础课程“筑基”计划、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计划、实训设计课程“卓越”计划,充分发挥课程核心作用,着力构建高水平课程育人体系。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校企联合招生、专业共建,推进“海科新源班”等订单式培养,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碳封存及利用、碳管理碳交易等微专业,布局碳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以“双碳”特色人才培养辐射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十、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学校有组织的科研成效明显

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以科研组织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组织优势科研力量深入开展校企对接,持续优化学科方向,按照“学科方向-科研团队-学科平台-重大项目-科研成果”一体化系统推进的建设思路,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度,科研整体指标取得较大提升,获批各类科研项目137项,合同金额3209万元,到位经费2472.8万元,其中纵向项目97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厅局级92项,资助经费2280万元;签订横向项目40项,合同额近1000万元;纵向到校经费2102.9万元,横向到账经费369.9万元,社会服务到账10164.2万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31项,授权职务发明专利35件,其中国外发明专利1件;发表核心以上论文48篇,其中SCI24篇,EI3篇,中文核心21篇。本年度,首次依托学校申报并获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目前全校共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十一、生源质量不断提升,就业工作保障有力,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实现突破

学校2022年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圆满完成,共录取新生2896人,其中,普通本科2600人,专升本296人,计划完成率103.4%。学校省内外生源均十分充足,招生形势持续向好,山东省内各专业(类)录取成绩均取得历史性突破,多个省份的本科录取最低位次较去年有大幅度提升,整体生源质量显著提高。学校省内录取最低分在山东省公布的46所公办高校(校区)中排名43位,较2021年提升3位。学校深入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压紧压实各级责任,组织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招聘、“职业发展论坛”、“生涯工作坊”、“职场直通车”和“萌新职介所”等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全面保障服务。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和留鲁率分别达到91.31%、83.4%,位居省属本科高校第一梯队。2022届毕业生中有22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43人被国家“双一流”高校录取。

十二、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

暑假期间,学校充分利用修缮“黄金期”,启动一系列基础设施提升和改造工程,先后完成学生公寓楼维修、室内外电路改造、实验室维修、餐厅维修、公共浴室及公寓楼淋浴间改造、学生公寓空调安装、校园网IPv6和无线网络升级改造、校园一卡通升级等项目20余项,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打造宜教宜学宜居的校园环境。为进一步改善学生居住条件,9月初学校开工建设2栋学生公寓楼,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总投资1.36亿元,将于2023年6月底完工。

十三、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精英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我校学子在各类竞赛中获佳绩

我校学子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14周年精英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第八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金奖。2022年,学校共获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2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6项。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55项,其中一等奖 6 项,二等奖12项;在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省级竞赛中获奖142项,其中一等奖以上30项,二等奖52项。

十四、关心支持、凝聚合力,学校合作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年来,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宇燕,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许立全,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市委书记杨国强等领导来校考察调研,深入指导学校建设发展。学校加快推进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东大学等高校共建援建协议的落实落地,与山东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各领域合作,加强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37名同学作为第一批交换生将赴山东科技大学交流学习,19名教师获聘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学校与东营齐润、海科、垦利石化、利华益等30多家地方龙头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共育共享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获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东营齐润向基金会捐赠7000万元,海科集团向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垦利石化捐赠全部学生公寓空调,多家企业表达了向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的意向,初步形成企业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

十五、1个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校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党建工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面对转设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学校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奋进力量,健全制度体系夯实治校根基,锻造优良作风推进工作落实,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勇于创新求变、全力攻坚克难,学校办学体制机制逐步理顺,资产划转、人员转隶等问题有序推进,油地校企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学校党委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发挥党组织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创优,促进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学校1个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项目获评全省高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优秀成果。


【责任编辑:王庆佳 审核:汤雅君】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汤雅君